(一)简体字的由来金股配资网
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简体字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出现的。在看影视剧时,一些古装剧会有简体字出现,弹幕中经常有人大惊小怪地评论说,那时候就有简化字了吗,说穿帮或者导演没常识什么的。事实上,是你自己没常识好不好?
简化字,早在古代就有了,不过没有现在这么普遍。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简化字,并不是我们新创的,很多都是借鉴沿用古代简化字的写法。在古代的一些书法作品特别是草书中,就经常见到有简化字出现。很多简化字不是我们凭空想出来的,是随着文化和汉字的发展,自然而然产生的。
在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中,就有不少简体字出现。隋唐时期,简化字数量逐渐增多,在民间被普遍使用,被称为“俗体字”。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简体字,在那时就已经出现了。
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,简体字的流行范围进一步扩大,数量也较以前有所增多。
说到大规模正式的汉字简化运动,也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的。早在太平天国时期,就曾经有意地推行过简化字。
展开剩余87%太平天国的官方文件中,简化字被大量使用。太平天国玉玺中的“囯”字,就是经过简化的。繁体字“國”中的“或”被改成了“王”字。
(最初王和玉就是同一个字)据统计,
太平天国总共使用过一百多个简体字,其中
80%
为后来采用。
新中国成立后,全国有80%
的人口是文盲,如何快速扫盲,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成了一个大问题。以前使用的很多繁体字笔画繁多、结构复杂,不适宜快速地书写和识记,
汉字简化运动因此被提上日程。1956年,我国正式颁布了《汉字简化方案》,开始推行简化字。
(二)蒋介石第一次简化汉字运动
其实在国民政府时期,蒋介石也曾想推行简化字,但是后来遇到重重阻碍,不得已中途放弃了。
1920
年,著名语言学家钱玄同在《新青年》上发表文章
,提倡简化字。1922
年,钱玄同和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《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》,详细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方法。
这一提议得到很多专家和学者的扶持,他们纷纷发文响应,宣讲汉字简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。胡适称“破体字”的创造与提倡是一件“惊人的革新事业”。【注:“破体字”旧指不合正体的俗字】
这场汉字简化运动引起了蒋介石的关注,他找到教育部长王世杰,询问汉字简化时机是否成熟。王世杰说:“有些汉字的笔画也确实过于繁琐,写时太费事,是到该简化的时候了。”
蒋介石也十分认同这一观点,令王世杰回去仔细研究一下,弄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出来。
王世杰委托黎锦熙主持这项工作。黎锦熙召集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积极研究汉字简化的方案。专家们很快便初步拟定了一千个左右汉字的简化方案。王世充认为一下推行这么多简化字,怕会引起不良后果,提议先简化三四百个字试行一下。最后黎锦熙把简化方案改为三百字。
王世杰把敲定的方案呈交蒋介石定夺。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5年8月颁布了第一批《简体字表》,通知几个大印书馆准备印刷。经过十余年苦心研究出来的方案眼看就要取得成果了,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,把这件事给搅黄了。
在《简体字表》颁行的时候,时任国民党中央常委、考试院院长的戴季陶正在外地,不知道这件事。他回来听说后,大为恼火,气冲冲地跑到蒋介石办公室说:
“如此重大的事件,你们竟然趁我这个考试院院长外出之际予以通过,这是对我的侮辱。这会严重地破坏中国的文化,绝对行不通!”
蒋介石耐心劝解,但戴季陶根本听不进去。他强硬地威胁蒋介石说:“如果不取消对汉字的简化,以后中央的任何会议,我一概不予参加,我说话算话,不信你走着瞧!”
蒋介石被戴季陶气坏了,竟然敢当着领袖的面这么无理取闹,实在有失体统,当即拂袖而去。
随后的三个月里,戴季陶果真实践了他的誓言,国民党召开的所有会议,他都拒绝参加。1935年12月12日,国民党中央党部要召开一个重要会议,事先通知他说这个会议上要讨论很多重要事项,请他一定要参加,但他依然没有去。
蒋介石感觉戴季陶再这样闹下去,恐会在党内造成不好的影响,让他的亲信去跟戴季陶说不要再闹了,政府尊重他的意见,以后不再提简化字的事情了。
戴季陶这下满意了,但还不放心,又逼着蒋介石下一道明确的命令,承诺以后不再推行简化字。
1936
年2
月,蒋介石不得不以“国民政府”的名义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简化字的命令。就这样,这场耗时十余年,声势浩大的汉字简化运动,中途夭折了。
话说高高在上的蒋介石为何对戴季陶如此忌惮,处处忍让于他呢?原来,戴季陶无论对国民政府还是蒋介石,其地位和影响力都不容小觑。
(三)蒋介石与戴季陶的友谊
戴季陶出生于1891
年,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和理论家,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。他早年留学日本,参加过同盟会,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过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。他先后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、国立中山大学校长、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,被人称作蒋介石的“国师”。
还有,戴季陶与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,两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很快便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,可以说是“患难之交”。他们俩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?我们常形容朋友之间好得“穿一条裤子”,他俩可不止穿一条裤子这么简单。
他们在日本留学期间,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友,关系却没有闹僵,相反三人处得还十分融洽。后来戴季陶与这名女子生下了一个儿子,戴季陶回国后这个女子带着孩子来中国找他,但戴季陶在国内早已有家室,他十分惧内,不敢接收这个女人和孩子。于是那女子找到蒋介石,蒋介石收留了那个孩子。据说那个孩子就是蒋纬国。
戴季陶是蒋介石的忠实追随者,在蒋介石遇到困难或落魄时,他总会伸出援手,跟蒋介石关系相当铁。蒋介石对戴季陶也相当器重。
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前,曾通知戴季陶跟他一起赴台。但戴季陶早就认识到国民政府已经腐朽透顶,深感失望,拒绝逃往台湾。
1949
年2
月11
日,戴季陶在广州服安眠药自杀了。
(四)蒋介石第二次简化汉字运动
戴季陶死后,逃到台湾的蒋介石对简化汉字仍然没有死心,对这件事依然念念不忘。在台湾扎稳脚跟后,他又开始蠢蠢欲动,想要重新推动简化汉字的活动。
当时戴季陶已经死了,蒋介石感觉已经没有障碍了,这次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干了。
1952
年秋,在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,蒋介石再次提出简化汉字的计划。
在会上他着重强调了汉字简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。他说繁体字笔画太多,教育年轻士兵困难极大,学生学起来也非常吃力。参会人员对蒋介石突然提出简化汉字十分意外,但多数人表示赞同。
于是蒋介石的第二次汉字简化运动,又大张旗鼓地搞起来了。负责这件事的“考试院副院长”罗家伦对蒋介石说,
要吸取上一次失败的教训,这次我们要广造舆论,先把声势搞起来,以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,号召大家拥护“政府”的主张。
等社会上有了普遍共识,再推行起来就顺理成章了。
蒋介石也深以为然,命罗家伦赶快“造势”。罗家伦不敢怠慢,用一个星期的时间,写了一篇理论扎实、有说服力的文章,打着蒋介石的旗号,在几家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同时刊登。
蒋介石对罗家伦的文章十分赞赏,备受鼓舞的罗家伦这下干劲更足了,四处发表演说,大讲简化汉字的重要性,呼吁社会备界支持汉字简化运动。
过了一段时间,
蒋介石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了,便命人开始筹备汉字简化的方案。谁知这次运动半道又遇阻碍,蒋介石的第二次汉字简化设想,又被人给搅和了。
这个人就是胡秋原,他是国民党“中央委员”、著名学者。他连续发文对罗家伦的观点进行猛烈抨击,说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,已使用了几千年,书写时并没什么不便,完全没必要简化,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。
胡秋原的观点得到文学界和史学界很多学者的支持,蒋介石的第二次汉字简化运动再一次面临严峻的挑战。
胡秋原还联络美国、新加坡的华人学者和作家在报刊上写文章批评汉字简化运动,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。
在胡秋原反对之前金股配资网,蒋介石已经命“教育部”制订出一个简化汉字的方案,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开始推行。面对社会上强大的阻力,蒋介石不得不又一次放弃了这个计划。他感觉简化汉字的设想,恐怕在他有生之年是无法实现了。此后蒋介石对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,对没能实现汉字简化感到十分遗憾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配资十大品牌_十大股票配资排行_股票配资前十名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