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不上朝≠不办事股票配资哪儿好。
明朝发展到嘉靖帝那个时代,上朝已经变成了一个皇帝和大臣之间过家家的游戏了,有没有这个形式,其实不太重要。
在明朝初期,朱元璋、朱棣时期,政务繁忙,而且由于朱元璋不让设立宰相,明太祖和明成祖凡事都要亲力亲为。朱棣虽然设立内阁,但是当时的内阁跟后来的内阁有很大区别,当时的内阁还不足以替皇帝分担政务。所以股票配资哪儿好在明朝初年,皇帝处理政务主要靠上朝。
当年的上朝,是真的办事。由于国家大,事情多,一个早朝还不足以处理完全部的事情,所以朱棣时期还设立了午朝。
事情从明英宗开始发生了变化。
明英宗继位时,只有九岁,指望一个九岁的孩子处理政务,显然是不现实的。
所以在明英宗时期,明朝取消了午朝,早朝也开始逢单数上朝,上朝的内容也不再涉及具体政务,大臣们给皇上磕个头,说几句吉祥话就算数。
展开剩余73%也就是从明英宗开始,明朝的政治体制完全确立了下来。
明英宗时期,明朝确定了处理政务的流程:朝廷廷议——内阁拟票——司礼监批红——发部执行。
在此之前没有登场的角色是太监。明太祖和明成祖时期,太监基本没有存在感,内阁也没啥存在感。明宣宗信任内阁,却不信任太监,宣宗时期,基本是皇帝配合内阁办事。但明英宗年龄太小,办不了事,替皇帝批阅奏章的任务,就落到了太监头上。
也就是从明英宗开始,明朝出现了第一个权宦——王振。
历史前进到了嘉靖朝,嘉靖已经完全拥有不上朝的条件。
经过之前历代皇帝的“努力”,尤其是嘉靖的前任,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努力,明朝的朝会制度已经基本跟政务处理没啥关系了。嘉靖帝想要处理好政务,只需要挑几个贤臣进内阁,平时管好太监就行了。
但嘉靖帝走了另一条路。
他的路是——踢开太监,统一内阁。
与《大明王朝1566》剧中演的不同。嘉靖朝,可能是明朝中后期历史中太监最没有存在感的时代。嘉靖帝本人对太监极不信任,并不给太监任何权力,而且由于嘉靖朝的内阁首辅一个比一个猛,导致嘉靖朝的太监基本没有任何发言权,历史记载都很少。剧中那几个演技出色的太监,除了黄锦以外,在历史上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,吕芳这个角色则完全是虚构的。
嘉靖帝踢开了太监,自己直接管理内阁,他认为,他不需要任何人帮助他钳制内阁。
在嘉靖朝,前后换过几人内阁首辅:杨廷和、张璁(事实上的首辅)、夏言、严嵩、徐阶。
他们的共同特点是——都是独裁者,与其他时期不同,这些首辅遇事都不喜欢和别人商量,从来都是大权独揽,自己说了算。
这种强势的首辅为嘉靖帝提供了条件,他不再需要考虑平衡内阁的派系,也不需要费心费神的处理政务提防别人造反。他只需要做一件事——盯好内阁首辅,就行了。
整个嘉靖朝,基本是首辅管朝廷,皇帝管首辅。虽然嘉靖也处理政务,但总体来说,是谈不上勤政的。嘉靖朝的首辅权力很大,开了明朝后期首辅专权的先河。
不过说嘉靖帝几十年不上朝没有副作用,肯定是不正确的。
事实上,由于嘉靖帝长达二十几年的怠政,让明朝在优秀人才极多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,军政废弛,政治腐败,这与嘉靖帝的怠政是分不开的。
嘉靖帝去世几十年后,他的孙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始了一次比嘉靖帝更彻底,时间更长的怠政——三十年不上朝,而且连奏章都不怎么批。正是这次怠政的后果将大明朝导向了崩溃,万历死后二十余年,明朝就灭亡了。
所以,当崇祯皇帝败死煤山之后,后世的史官没有埋怨过崇祯,他们说:“明之亡,亡于天启(崇祯的哥哥)”,也有人说“实亡于万历”,但是更多的人说“始亡于嘉靖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配资十大品牌_十大股票配资排行_股票配资前十名观点